<s id="mlaet"><big id="mlaet"></big></s>
  1. <progress id="mlaet"></progress>
    <li id="mlaet"><acronym id="mlaet"><cite id="mlaet"></cite></acronym></li>

    1. <th id="mlaet"><pre id="mlaet"><sup id="mlaet"></sup></pre></th>

      <th id="mlaet"></th>
    2.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車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清水社區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向海圖強看廣東 | 以產興城 “藍色經濟”破浪向新

      2023-11-16 19:36:01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魏鑫)因海興城,向海圖強。有“中國海鮸之鄉”美譽的潮州饒平縣,海鮸年產值超11.2億元,占全國產量71%。依托豐富養殖資源,饒平縣已搭建起集種苗、養殖、飼料、加工、流通、餐飲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逐步構建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體系,帶動居民增收。

        在汕尾,與徐徐海風一同吹到海灘的,是千億級海洋能源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憑借豐富的海上風力資源,汕尾在海上風電上發力,搭建起囊括大型海上風機整機、葉片研發、生產制造等產業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帶來的就業、稅收和產能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2年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    【圖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

      2022年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構成    【圖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

        涉海重大項目持續發揮擴內需、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稄V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下稱《報告》)顯示,2022年全省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占地區生產總值14%,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

        記者日前參與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時采訪了解到,廣東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在海洋產業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的趨勢下,一系列新興產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增效鏈:

        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廣東造續寫新光彩

        造船是廣東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秷蟾妗分赋?,2022年,廣東省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為55.3億元,同比增長10.6%。全省造船完工量為24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7%,增幅高于全國水平12.3%。

        產品升級方面,全球首艘蘇伊士型LNG雙燃料動力油船“GREENWAY”號、國內首艘甲醇雙燃料5萬噸級化學品/成品油船等重點產品陸續交付;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產品升級亮點紛呈。

      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母船"珠海云"號    【圖源: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

      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母船“珠海云”號    【圖源: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

        創新驅動產品革新,立足會造“老”船也會造“新”船,不少企業著眼新賽道,布局研發自動駕駛等新技術。

        位于珠海的云洲智能公司參與制定中國無人船艇標準,公司產品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介紹,去年自然資源部南海調查中心通過“作業母船+無人船”的集群測繪作業模式,引進5艘云洲智能L25C海洋調查無人船,完成了珠江口海域2728平方公里測量,“將調查測繪效率提升了數倍”。

        同樣在珠海,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在廣州下水,為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學、助力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利器"。

        從大國重器到新型無人船,守正創新是產品升級的源動力。造船技術不斷自我革新,給廣東造船傳奇留下一筆筆濃墨重彩的生動注解。

        財富鏈:

        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海上制造"著墨經濟增長點

        多地加速推進產業升級,也讓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電力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充滿機遇?!秷蟾妗凤@示,2022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210.8億元,同比增長18.5%,占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2018-2022年廣東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及占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    【圖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

       2018-2022年廣東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及占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    【圖源:《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

        記者在三一海工“燈塔工廠”內的一個工作島上看到,小到鋼板的分揀,大到十多噸桅桿的裝配,基本可以實現自動化?!澳壳吧a的國產率基本達到了100%?!痹谌缓9ずM鉅I銷公司總經理唐偉斌看來,自主生產關鍵零部件能有效降低被“卡脖子”的概率。

        靠創新驅動產品升級,三一重工從一家小焊接材料廠,逐步成長為一家工程機械制造企業,裝備連續15年國內銷量第一,在業內率先實現全系列電動產品的規模量產和批量交付,其岸橋、場橋、散料機械等產品遠銷歐美、亞太、中東等地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另一條賽道,汕頭市依托海面豐富的風力資源,用“大風車”轉動高質量發展“齒輪”。據介紹,南澳勒門海上風電項目自2021年投產以來,每年可節約標煤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萬噸。2022年,11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汕頭并網發電,中國海上風電正式進入11兆瓦時代。

        新興產業在各個城市崛起,本質是全產業鏈條聚集下的效益外溢。對企業來說,扎堆生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增進商貿和交流,反過來驅動供應鏈科技水平和產品力的提升;對城市來說,吸引一兩個龍頭企業落戶,往往能發揮新興制造業的聚焦效應,吸引一大批相關企業,使城市在新興產業中占得一席之地。

        在一批龍頭企業的探路示范下,“四個一體化”(研發設計一體化、工藝流程一體化、生產制造一體化、檢驗檢測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魯能新能源產業基地、固韓重工海洋裝備生產基地等海上風電產業項目陸續在汕頭落地,一條依托海上風電的全產業鏈條在粵東鋪開。

        得益于風力產業提速,去年廣東海洋電力業增加64.9億元,同比增長44.2%;其中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40萬千瓦,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約791萬千瓦,占全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26%,居全國前列。

        記者了解到,2022年廣東投入海洋經濟發展資金2.95億元,用于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產業的36個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除了資金扶持,廣東還在便利的營商環境下,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和技術外溢,積極推動本土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下游產業發展,構筑起更為成熟的全產業鏈條,帶來極其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智能鏈:

        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產業圖譜邁向自動化

        數字技術與海洋深度融合,是海洋產業升級另一動能。記者走訪廣東港口和養殖基地發現,“5G”正在向海里延伸,服務漁船安全生產、海上牧場、海產養殖等應用場景。

        在陽西縣青洲島一處海洋牧場內,漁民通過5G數字漁船系統,能及時了解天氣預警、通知公告、政策法規等實用信息。一旦漁船發生突發情況,漁民能夠通過App一鍵求救,第一時間獲得救援和幫助。

        得益于由5G、云計算、物聯網和“GPS+北斗定位”組成的數字漁船系統,對漁船海上作業的全天候動態監測不再是難事。

        數字化在海上牧場的另一處應用場景,則是對水產養殖全過程進行數據采集和存儲,實現漁業領域全產業鏈數字化管控,陽西縣已打造了全連接、智能化、無人化的海洋牧場。

      深圳媽灣智慧港    【圖源: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

      深圳媽灣智慧港    【圖源: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

        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進入設備調試期,深圳鹽田港實現華南首個前裝5G設備的遠控輪胎吊常態化商用、在“5G+智慧港口”創新應用取得新成果,汕頭中澎二海上風電場、大唐南澳勒門海上風電場、外羅風電場等區域的5G網絡實現連片覆蓋……

        科技驅動下,海洋產業數字化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寬,助力發揮海洋經濟的“引擎”作用,將藍色動能傳至更遠處。


      編輯:吳明富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